《体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社会体育专业、本科)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体育心理学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36
学 分:2
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是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未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家庭健身教练员提高体育健身意识,熟悉符合体育健身运动规律的各种体育健身运动指导与辅导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的体质的最基本的手段。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体育健身运动中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指导方法。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将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应用于社会体育锻炼实践中。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体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1)社会各种体育健身现象及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的基本理论体系;
2)社会的群众健身活动日益丰富,存在有氧锻炼、健美锻炼、塑身锻炼、减肥锻炼、体能锻炼和休闲活动等的健身形式,在各种各样的锻炼方式中存在一定的规律与方法,所以这些形式与方法存在一个发展中的问题;
3)与大众健身体育锻炼的有关的方法问题。
体育心理学的考核要求:
1)使学生了解体育健身与人体和社会的发展。
2)使学生理解体育健身的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理论基础。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的健身原理。
4)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体育健身的规律、原则和方法。
5)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的内容和手段。
6)使学生理解体育健身的各种功能为不同类型的健身群体进行健身指导。
三、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一般分为识记、掌握、应用三个层次规定达到有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要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掌握: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进一步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掌握、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四、章目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体育健身与人体发展
识记:
1、健康、体质、长寿的概念
2、体格的内容
3、机能的内容
4、体能的内容
5、适应能力的内容
6、人的三态的内容
掌握与应用:
1、影响人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2、领会体育健身运动对健康促进作用。
3、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发展身体运动能力。
4、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适应能力。
5、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发展智力。
6、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改善人的精神。
7、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对人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作用。
8、健康、体质、长寿之间的相互关系。
9、体育健身的生物学基础
10、体育健身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 社会发展与体育健身
识记:
1、人类体育健身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
2、古代埃及体育健身运动的特点。
3、古代印度体育健身运动的特点。
4、古代中国体育健身运动的特点。
5、古希腊体育健身运动的特点。
6、现代社会体育健身运动的玩点。
7、中国体育发展的“五化”的内容。
8、生活方式、余暇时间、业余时间的含义。
9、余暇活动的类型。
掌握与应用
1、当代中国体育健身运动的发展现状。
2、当代中国体育健身运动发展的条件。
3、当代中国体育健身运动的发展动因。
4、体育运动对人生活节奏调节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传统健身原理
识记:
1、中国传统养生学易经、老庄之学、黄帝内经、吕氏春秋的内容。
2、“五福”、“六极”、“五劳”等的内容。
3、“顺生”、“节欲”、“去害”、“主动”的健身内涵。
4、中国传统养生气功的精髓。
5、“五禽戏”的五禽。
6、秦汉到隋唐的养身方法。
7、葛洪的养生方法内容。
8、“易筋经”的含义。
掌握与应用
1、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的具体内容。
2、阴阳学说的内涵。
3、“五行”学说的内涵。
4、何谓“五脏”、“五志”、“五观”?
5、中国传统的养生学派及其主张内容。
6、中国传统养生的原则。
7、传统中“四时”养生的指导思想。
8、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特点。
第四章 体育健身过程概述
识记:
1、概念:体育健身过程、体育健身手段、体育健身负荷、负荷量、负荷强度、健身阈时间、健身阈强度、生理负荷、锻炼频度、体育素养
2、体育健身过程的三个阶段。
3、体育健身过程的要素。
4、新陈代谢的形式及其内容。
掌握与应用
1、体育健身过程的特点。
2、体育健身手段的作用。
3、体育健身手段选择的依据。
4、选择健身手段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5、体育健身过程的构成要素。
6、体育健身过程的三个阶段。
7、影响体育健身过程的外部因素。
第五章 体育健身规律、原则与方法
识记:
1、概念:习惯性负荷、体育健身方法、运动适量原则、间歇锻炼方法
2、体育健身的原理。
3、体育健身的原则。
4、体育健身的方法。
掌握与应用
1、超量恢复原理的内容及其要求。
2、负荷强度法则原理的内容及其要求。
3、负荷量与强度互变原理的内容及其要求。
4、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的内容及其要求。
5、身心互制原理的内容及其要求。
6、实施目的性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7、实施全面发展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8、实施运动适量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9、实施循序渐进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10、实施区别对待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11、体育健身方法选择时的依据。
12、重复锻炼法的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13、间歇锻炼法的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14、持续锻炼法的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15、组合锻炼法的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16、竞赛和表演法的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第六章 体育健身的内容和手段
识记:
1、概念:健身运动、健美运动、医疗体育、矫正体育、娱乐体育、防卫体育
2、体育健身内容的分类。
3、中国传统健身手段的类别、内容及其特点。
4、身体基本运动健身手段的类别、内容及其特点。
5、球类运动健身手段的类别、内容及其特点。
6、体操舞蹈运动健身手段的类别、内容及其特点。
7、自然力锻炼手段的类别、内容及其特点。
8、民间大众健身手段的类别、内容及其特点。
9、健身器械运动手段的类别、内容及其特点。
掌握与应用
1、气功保健的内容及其锻炼要求。
2、太极拳的内容及其锻炼要求。
3、导引按摩的内容及其锻炼要求。
4、走、跑步健身的内容及其锻炼要求。
5、跳跃健身运动的内容及其要求。
6、游泳健身的内容及其要求。
7、自行车健身的内容及其要求。
8、网球运动健身内容及其要求。
9、羽毛球运动健身内容及其要求。
10、乒乓球运动健身内容及其要求。
11、门球运动的健身内容及其要求。
第七章 有氧锻炼
识记:
1、概念:有氧锻炼、运动处方
2、运动处方的要素和类别。
3、运动处方的结构、内容。
4、有氧锻炼处方实施的程序。
5、运动能力测验的指标要素。
掌握与应用
1、有氧锻炼的机理。
2、有氧锻炼的作用。
3、有氧锻炼的特点。
4、运动处方的作用、特点和分类。
5、运动处方的要素、内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6、制定运动处方的依据、步骤、方法、注意事项及其制定。
7、运动处方的格式。
8、有氧锻炼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9、有氧锻炼的效果检测。
第八章 健美锻炼
识记:
1、概念:健美锻炼
2、健美锻炼存在的社会基础。
3、健美竞赛的项目内容及其要求。
4、发展颈部肌群的方法。
5、发展肩部肌群的方法。
6、发展臂部肌群的方法。
7、发展胸部肌群的方法。
8、发展背部肌群的方法。
9、发展腰腹部肌群的方法。
10、发展臀部肌群的方法。
11、发展腿部肌群的方法。
12、影响健美锻炼效果的因素。
掌握与应用
1、健美锻炼的作用。
2、健美锻炼的起源及其发展趋势。
3、健美锻炼中增大肌肉体积的手段。
4、健美竞赛的基本要求。
5、发展颈部肌群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6、发展肩部肌群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7、发展臂部肌群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8、发展胸部肌群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9、发展背部肌群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10、发展腰腹部肌群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11、发展臀部肌群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12、发展腿部肌群的内容、方法与要求。
第九章 塑身锻炼
识记:
1、概念:塑身锻炼、身姿
2、塑身锻炼的类别、特点和作用。
3、身姿对人的影响。
4、身姿的正确姿态的内容。
5、形体锻炼的含义及其类别。
6、矫形锻炼的类别。
掌握与应用
1、塑身锻炼的作用。
2、塑身锻炼指导的依据及其要点。
3、身姿的正确姿态的类别及其培养。
4、形体锻炼的含义及其类别。
5、腹部过胖的塑造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6、腰部过胖的塑造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7、臀部过胖的塑造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8、腿部过胖的塑造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9、胸部过胖的塑造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10、臂部过胖的塑造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11、膝部过胖的塑造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12、脊柱侧弯的矫正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13、驼背的矫正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14、胸部畸形的矫正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15、腿部畸形的矫正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16、足部畸形的矫正技法的内容、步骤和要求。
第十章 减肥锻炼
识记:
1、概念:身体成分、身体密度、减肥锻炼
2、身体成分的组成成分、特点及其测定。
3、身体密度的内容、特点及其测定。
4、测定体脂的方法与指标。
5、肥胖与体重的相互关系。
6、肥胖的判定指标。
7、减肥锻炼特点与手段。
掌握与应用
1、肥胖的内容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2、正确理解肥胖与体重的关系。
3、肥胖的判定。
4、肥胖产生的原因及体育减肥的机理。
5、减肥处方及其实施过程。
6、减肥锻炼应该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体能锻炼
识记:
1、概念:体能、体适能、力量、速度、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
2、体能和体适能的内容、特点和类别。
3、力量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4、力量练习的因素。
5、速度练习的因素。
6、速度耐力练习的因素。
7、灵敏练习的因素。
8、柔韧性练习的因素。
掌握与应用
1、体能和体适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体能和健身的关系。
3、体适能和健身的关系。
4、体能和健康生活的关系。
5、体适能和健康生活的关系。
6、体能、体适能和身体机能的关系。
7、制约力量发展的因素。
8、发展力量的手段、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9、制定力量锻炼方案时应该协调的内容。
10、制约速度发展的因素。
11、发展速度的手段、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2、制定速度锻炼方案时应该协调的内容。
13、制约速度耐力发展的因素。
14、发展速度耐力的手段、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5、制定速度耐力锻炼方案时应该协调的内容。
16、制约灵敏发展的因素。
17、发展灵敏的手段、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8、制定灵敏锻炼方案时应该协调的内容。
19、制约柔韧性发展的因素。
20、发展柔韧性的手段、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1、制定柔韧性锻炼方案时应该协调的内容。
第十二章 休闲运动
识记:
1、概念:休闲运动、家庭休闲活动、野外体育休闲活动
2、休闲运动的特点、类别和作用。
3、休闲运动开展的原则与要求。
4、体育欣赏的内容、特点与意义。
5、智力休闲的内容、特点与意义。
6、家庭休闲活动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7、野外休闲活动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掌握与应用
1、家庭休闲活动的特点和作用。
2、家庭休闲活动的基本要求。
3、野外休闲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十三章 不同的年龄、群体和疾病患者的体育健身锻炼
识记:
1、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育健身锻炼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不同对象群体的体育健身锻炼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3、不同疾病患者的康复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掌握与应用
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群体和疾病患者对健身的动机、需求,学习不同目标群体的锻炼内容、形式和方法,懂得在实践中进行健身指导。
第十四章 体育健身的安排、效果和营养与饮食
识记:
1、体育健身安排的内容、方法、要求与保障。
2、体育健身效果测评内容、指标、及其监督。
3、体育健身营养与饮食的内容、要求及注意事项。
掌握与应用
了解营养与饮食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明白不同群体进行体育锻炼时对营养和饮食的需求不同,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然后指导他人进行合理的饮食。
五、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多、份量小、范围广,基本知识一般占60%左右,比较灵活的题目占20%左右,较难的题目占20%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大题目不应占分太多,适当压缩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客观性的题目占较重的份量。
六、考试方式方法
1、考试方式:120分钟的闭卷考试
2、试题类型:
(1)填空题
(2)选择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5)论述题
3、各类试题的特点及考试目的:
(1)填空题。一般来说有填写内容较少,而且十分准确,并具有答案的唯一性特点。所填写的内容多半是一些基本原理的结论、条件;名词概念的简单解释:表示一定的客观规律等。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能否做到少而精地理解、掌握和记忆。
(2)选择题。是一个问题的苦干个答案。这类题目是把正确答案与相近的答案或似是而非的答案并列,它具有简单、明确、客观的特点。这类题目不需要学生在复习时死记硬背,但对基本结论的理解要准确。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
(3)名词解释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也是考查学生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
(4)简答题。属于中型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简要地回答出一些基本原理。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5)论述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较难题目。它具有包括内容多、广、活的特点,用这类题目进行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
(1)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2)对于选择题,要求选择要正确,不可多选或漏选。
(3)对于名词解释题,要求概念准确,界线清晰。
(4)对于简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
(5)对于论述题,要求答出要点,并对要点加以解释和说明。
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唐宏贵.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主要参考书目
[1]国家体委群众司.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试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2]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4]季浏等.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刘纪清等.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