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起来的应急救护技能培训
——“定向+急救”主题科普活动
创新实践育人新模式
体育与健康学院 朱柳杉
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55万,平均每分钟约有一人死于心源性猝死,院前心脏骤停生存率不足1%,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不到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心脏骤停,抢救只有黄金4分钟。急救,关注最易损群体是你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一名合格的救护者不仅是意识的到位更是能力的匹配。
2021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做好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同,联合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深入开展学校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救护技能培训、救护设施配置、救护服务阵地建设等工作。
近几年频发的校园危机事件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应急救护知识及技能实操普及的重要性。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是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健康教育和青少年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因此,在高校进行校园急救知识普及与急救技能推广刻不容缓。
一、工作思路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未来的就业打好扎实的基础。作为辅导员,有责任且有必要推动实践育人模式设计,科学合理搭建育人于行的实践体系,推出育人于行的实践课堂。特别是体育学院的辅导员,更应该思考和创新极具专业特点的特色活动,将体育元素和应急救护做到有效融合,同时需要将目标放得更为长远,要摈弃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思考更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应急救护推广方式。
考虑到急救知识在大学校园里的实用性及有效性,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特推出“健康同行,‘救’在身边”定向+急救主题科普竞赛类活动,致力于打造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实践育人新模式,最终达到科普健康知识、学习急救方法的目的,引导广大学生学习更多体育损伤与预防知识,提升自我急救和救助他人意识等综合素质。将定向运动和应急救护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发挥定向运动的效能,还可以在运动中实现对应急救护知识及技能实践的掌握,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也是我校首个以应急救护为主题的团体式定向运动普及型赛事,以一种运动性强、趣味性强的活动方式活跃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动”起来。未来应急技能教育不再是刻板枯燥的课堂教育,而是成为受欢迎的“跑”起来的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做好践行实践育人,让学校师生向阳光健康的生活迈进。
二、主要做法
(一)设计过程
在比赛前进行竞赛的游戏设定讨论时,考虑到日常生活中应急救护的实际现实需求,特选择了常遭遇和接触到的9大场景作为打卡点的具体任务,主要是如何避免伤害、救护基本常识和方法、自救原则与方法;具体包括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治疗、烧伤与烫伤、脚踝扭伤、流鼻血、中暑、大出血、骨折与搬运、蛇伤、发羊痫风、异物堵塞呼吸道、抽筋等一些突发性伤害的应急处理,将其知识和技能实践融入趣味定向运动中,寓教于乐。各个任务点还有体育保健学、运动康复与损伤、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负责前期的工作人员培训及比赛过程中的现场指导,彰显我院对学生健康的重视,提升学生的急救与预防技能。
(二)实施过程
从2019年底规划完成到2021年5月完成全校实施,在内容设置、竞赛方式、人员培养和推广手段等方面均在实现不断改良和优化。截止至2023年5月比赛共举办4期,共计500余人次的在校学生参加体验实践,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1.赛前(准备阶段)
在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的支持下,由体育与健康学院学生健康促进委员会组织招募各学生党支部和各学生机构的学生干部作为比赛的裁判和工作人员,我校体育教研部也配合选派一些条件好、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所有比赛的裁判和工作人员经过多次系统全面的培训以保障每次比赛的专业性。学校定向联盟提前绘制出比赛的地图及设计好比赛的路线,同时由他们负责保障定向打卡的维稳工作以及比赛结果统计工作。应急救护可依托我校现有的师资、教学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用具,将我校的体育资源与医学资源完美结合。
2.赛中(比赛阶段)
比赛将从体育与健康学院办公楼集中出发开始,所有参赛选手将区分成专业组和非专业组进行比赛,由5位选手组成一个团队共同“作战”,团队与团队之间PK,每间隔5分钟一支队伍从起点打卡出发,出发顺序由现场抽签决定。出发后大家拿好各自的地图、线索和打卡器,比赛途中需完成应急救护9项指定任务,包括知识问答、创伤包扎、担架救援、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普及知识的同时也不能丢掉比赛的竞技性,评分标准如下:1.每个队伍从教室出发时就要开始计时,直到该队伍回到终点停止计时,比赛用时占总成绩的30%。2.每个活动点需要一个机械打卡,挑战成功的队伍帮他打卡加10分,放弃挑战的不打卡,少一个打卡点扣10分,2个20分以此类推。答题的活动点每个点出10题,一题一分,用彩色的水笔写,打卡点的分数占总成绩的70%。最终经过计算总分,决出比赛的一、二、三等奖。
3.赛后(总结阶段)
所有参赛选手都将获得多种多样与应急救护有关的小礼品,例如止血绷带、退烧贴、创可贴、万花油、清凉油等等组成的应急包,进一步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每次比赛结束都会收集参赛队员的反馈意见,以便完成下一次对活动的设置的调整使其更适应社会热点、环境要求和选手需求。
三、实施效果
在高校普及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知识既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背景下,实施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必然途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通过此项目落实以来的实施效果来看,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方式很符合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规律,让其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项目的推广和实践,开展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急救方法与技巧,提高了其面对意外伤害事件时的心理应对能力和紧急处理能力,这有助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院前抢救率,减少二次伤害。
四、经验启示
体育与健康学院致力于将“健康同行,‘救’在身边”定向+急救比赛打造成可推广、可传播的参与式标杆品牌活动,共同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公益理念,提升在校师生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这样类型的训练实践培养并走向社会后,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急救知识,带动社会各类人群熟练掌握相关急救知识与技巧技能,以“滚雪球”式的效应为国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今后的“定向+急救”主题科普竞赛活动计划进一步扩大推广面和影响力,将参赛对象从大学生增扩到学校教师、教职工等等,从而使更多民众受益,遏制突发意外事件的增长态势。同时也希望在未来可以增设更多的培训类别、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切实将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打造一学年两次的应急防护和救护科普文化节,秋季(11月)主推理论知识科普,春季(5月)主推技能操作实践,另外为丰富活动形式,同时搭配急救知识竞赛、现场急救演习、急救技能比拼等活动,更大程度地丰富应急防护和救护科普文化节的活动形式,形成“理论讲座-知识竞赛-急救演习-定向+应急技能实操”四级教育学习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