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学科科研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体质测试 | 联系方式 
0304体育与健康学院
新闻动态
· 新任院长郭可雷带领领导班子...
· 3支队伍获省大学生三人篮球锦...
· 每周之星吴慧君:起舞,以青...
· 每周之星冼健新:舞龙、凝心...
· 第14期体能训练营顺利结营
· 教师第一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我院开展消防安全及防范网络...
· 每周之星林彬:我以我手执新...
· 卫冕!省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
· 啦啦操校队参加省赛揽获2金2...
· 校队参加全省大学生乒乓球团...
· 每周之星唐讯:人生因跳跃而精彩
 
  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科研>>学科建设>>正文
 
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学》学科建设规划
2015-07-03 16:42  

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学》学科建设规划

 

1、           现有基础

为推进学校全面改革和发展,顺利实现学校“十一五”发展目标,我校于2007年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实行二级学院制的方案。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划,原体育学系于2007711日改制为体育与健康学院。我院前身创办于1971年,历经肇庆地区师范学校体育科、肇庆“五七”师范学院体育科、肇庆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西江大学体育系、肇庆学院体育学系(本科)、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六个发展阶段,至今已有三十七年的办学历史。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合格毕业生4000多人,遍布国内外各个地区及领域。他们中间有全国优秀教师,有政府机关各级领导和各类学校校长、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有国际级、国家级裁判,有保龄球亚洲亚军,有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基层体校教练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广东省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前,体育与健康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大学体育部、社会体育系、院办公室、实验中心、重点运动项目中心6个部门。学院在体育教育训练、社会体育二级学科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我院现有教授9名,平均年龄49岁;副教授19名,平均年龄44岁;讲师28名,平均年龄37岁。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8名;校级学术带头人6人,广东省校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人,全院教师平均年龄40.25岁,是一支结构、年龄比较合理的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优良规范的管理,突出的竞赛成绩,较好的科研成果,为体育与健康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全日制在读学生一千余人。拥有多功能体育馆1座,标准田径场1个,标准游泳池1个,篮球、排球、网球场地30多个。拥有运动生理、生化、解剖、保健、心理、机能评定实验室6个、重点学科研究室1个、体育学科资料室1个。拥有体育产业中心、继续教育中心、体育与健康研究室和业余训练俱乐部。

我院在走“内涵式”专业建设发展道路思想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两翼的办学特色。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教研成果,大幅度地提高了本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003——2004年度我院以全校科研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科研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获广东省自然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科研立项各1项;2005年体育专业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篮球》课程,进入校级“精品课程” 六强的行列;2006年《运动解剖学》进入校级“精品课程”行列,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运动、足球运动四门课程被评选为校级“优秀课程”。

200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综合实力排名榜上,领先于部分省市的体育专业院校和十个省的师范大学体育院(系),在我省高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2005年我院代表广东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团体总分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中列第7名,创造了近三届比赛广东省代表队的最好成绩。2006年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我校奖牌总数在全省37所高校中名列第9名,乙组奖牌总数在全省28所高校中名列第8名,在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2008年在强手如林的中国第二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中获得冠军。2007年实现考研零的突破,2008年考取5名研究生。

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2006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1%200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9.6%2008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9.62%。近三届毕业生质量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质量综合反映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97.1%

 

2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0916号),2009年教育部共批准671个专业点为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我校体育与健康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凭借良好的办学声誉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入选教育部第四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建设经费为二十万元人民币。这是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上首次获得国家级立项的项目。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十一五”期间将择优重点建设三千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此次全国共立项671项,其中广东有30个项目获得经费资助。

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经过30多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摸索实践,体育教育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规格,在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终极目标,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确保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相匹配。在培养过程中,紧紧抓住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坚持四年不断线。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个项目的裁判小组、训练小组和单项俱乐部,培养学生的裁判工作能力、教学与训练能力和社会工作组织能力。多年以来,肇庆市各个系统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全部由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承担,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学生的实际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利用我院的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得毕业生的实际能力远远优于其它院校,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前三名,在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市场上赢得了很好的信誉,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一)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形成了标准高、质量高的鲜明特色。

1)为粤西北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各类体育人才。

2)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标准的专门人才。使得毕业生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完全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岗位,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了富于创新、注重实践的鲜明特色。

1)形成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参与服务社会的实践工作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具备突出的组织能力,能胜任各类体育裁判工作。

2)形成了注重教育实习环节,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具备突出的教学能力。

在开展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立足办学实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思路,细化了专业建设措施,凸显专业建设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今后开展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将以建设特色专业为契机,提升学院专业建设总体实力,不断探索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3   问题及不足

体育与健康学院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1)虽然拥有6名学术带头人,但缺乏学科带头人;同时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相对不足、不强,而且学术梯队的年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善;(2)教师中缺少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体育学者及专家;(3)与外界的沟通、交流的渠道较少,获取学科先进信息少,亟需改善;(4)在现有的教师中仍需大力引进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研究生;(5)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浓,科研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科研水平仍有待于提高;(6)虽然体育与健康学院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但社会体育专业起步较晚,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场地、设施、实践基地欠缺,新开课程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7)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仍然有一定差距,图书资料室、基础实验室、教学行政用房不足;(8)高学历,高学位,高层次师资比例仍需提高。

 

4、           建设目标

1)到2020年,建设好一门优势专业——体育教育专业,重点扶持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好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通过完善和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一个突出“师范型、应用型”特色的体育学科群。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体,适当发展实用型社会体育专业,同时兼顾职前职后体育教育的发展,教学科研互动,用科学发展观建设好学科结构体系,并将我院建设成肇庆地区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中心、活动中心、训练比赛中心。争取到2020     年,使我院在校生达到20002500人。

2)到2020年,争取体育教育训练学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并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学科接近申请博士学位点的水平。

3)到2020年,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我院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提到更高层次。学术队伍建设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研究生和较高水平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为主体,博士研究生人数有较大突破并力争达到40人,硕士研究生比例提高到90%,职称比例在现在的良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4)到2020年,继续加大力度改善科研条件,积极申请科研课题。以申请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的研究方向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加强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体质监测与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科学研究。围绕这一方向,在今后12年内,我院争取发表高水平论文400篇以上。国内核心期刊100篇以上;专著、编著和自编教材10部以上。完成国家课题2-3项,省级课题15项。

5)根据学科专业拓宽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新组合专业主干课程模块,重点加强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把体育教育训练专业拓展为两个目标方向:主修体育教育方向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休闲娱乐方向;社会体育专业拓展为三个目标方向:保健康复方向、社区体育方向、休闲娱乐方向。将以打造精品课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学校体育学》、《运动解剖学》、《体育社会学》、《篮球》、《健美操》、《民族传统体育》等课程的建设,造就新的重点学科梯队,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6)提高我校体育学科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一批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既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能和丰富文化知识的体育骨干生,使他们在将来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我院的体育特色,发挥重要作用,以提高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的学术声誉。

 

5、           建设内容

1)学科方向建设

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一个学科有多个方向,在学科建设中首要的任务就是根据学院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和调整学科方向。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的融合共建,在体育教育训练学设置两个学科方向:主修体育教育,辅修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休闲娱乐方向,对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三个学科方向:保健康复方向、社区体育方向、休闲娱乐方向。在学科建设上,把相近学科进行合并重组,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综合化思想,建立覆盖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的学科专业群。建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学科建设以体育教育训练为主体,带动体育人文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建设。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不断改革与创新,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加大学科交叉渗透的力度,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城市体育文化中的体育产业经营和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等方向的创新与追踪研究,建立产、学、研互通的教学平台和联系网络。

2)学术梯队建设

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学科梯队建设关键在于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及其后备力量。建立合理的学术梯队结构,在一个学术梯队中确定一位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要培养一至二名本学科方向上学术造诣较高的学术骨干,每个学术骨干下面配备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的若干名助手;树立人才兴院兴系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大投入,优先安排其进修学习,考察交流及参加重大教研活动,促使其群体成材、可持续发展;加强学术带头人品德修养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一个学术梯队是否有战斗力,有高水平的成果展示,关键在于学术带头人必须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是一个能带动一大批学术骨干、发挥集体力量创造成果佳绩的人;学术梯队建设必须拓宽交流和沟通的渠道,通过聘外校专家讲座,一对一指导,横向的参观学习和访问、考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科研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切实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3)科学研究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各学科专业特别是重点学科专业,要培植并形成相对稳定和有一定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首先,立足基础学科,以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为主,重点开展与体育教学训练、体育教学、全民健身、终生体育、素质教育紧密联系的课题研究,力争承担省乃至国家教改课题并获教学成果奖。第二,集中学术骨干,联合外校力量,力争在休闲体育、社区体育人才培养,运动后备人才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有所突破,通过精心设计、调研、构建新课题,达到高层次、高起点、多模式地开展科研工作。第三,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科研发展,强化科研和学术氛围,学科组成员围绕学科方向,创造地开展科研工作,力争推出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4)条件设施建设

场地、器材、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集中有限资金合理利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是学科建设追求的目标。在保证基本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加大投入,改善硬件环境,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实验室、重点课程的教学设备和场馆,为其提供较先进的设备,加快建设进程。继续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以粤西为主阵地,逐步辐射珠三角,进而辐射全国,特别要重视教学观摩和见习环节的拓展,及时掌握就业动向,为毕业生的就业作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为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提供参考。逐年投入,逐步建立一个藏书达10万册的体育专业图书资料室。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均放在网上,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并与教师交流。

(5)学术交流

加强学术交流,努力扩大学科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在全国聘请学科的有重大影响的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每年选派10名左右学术骨干参加其研究方向的学术会议,并要求回来后做专题汇报、讲演。每年组织二次同一学科组的教师到兄弟院校访问、考察、交流,回来后交工作汇报。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力争获奖。继续举办我院一年一次的科研与教学论文报告会,并增设一年一次的课题设计研讨会,具体提出每个学科组成员每年的科研任务,并分段提示督促完成。、

    6)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修改、完善自编的各类教材;建立适合我院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学生选用教材、教师参考书等系列教材;根据新大纲、新教材、新课时计划和新的教学设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堂;逐步建立具有肇庆学院体育特色教材体系。

6、           建设措施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保证专业教师数量,提高教师质量,提高教师学位,注意教授工程,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合理调整师资结构,充实师资队伍,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制定出传、帮、带的具体方案,实施教授和副教授对讲师、助教在教学科研方面进行传、帮、带活动,方案要具体,有指标、有要求,并与考核、聘任挂钩。

2)以人为本,抓好科研队伍建设。

  认真落实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行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以及教学辅助岗位人员的聘任工作,创造性地实施具有持续激励作用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在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扶持的前提下,体育与健康学院设立一定的人才建设配套经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教练员的培养。本着“不图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实用观念,制定我院兼职教授聘任办法。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建立管理人员学习、培训、进修制度和业绩建档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

  (3)加大科研管理力度,提高科研学术水平。

  强化体育科研意识,加强体育科研管理,制定体育科研激励政策,产生一批优秀成果。建立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科研奖励与约束政策,逐渐加大要求力度。扶持教师申报和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适时出台重大科研项目单位配套经费鼓励政策。鼓励多学科、校内外团队协作,共同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制定体育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有关规定,拓展信息渠道,提供交流学习机会。加大体育学院图书资料室经费投入,扩大资料信息来源。

  (4)发挥校内学科资源综合优势,培育新的学科研究方向。

充分利用肇庆学院多学科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利用邻近学科资源加强硕士授权点和博士授权点的建设,并把新上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体育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搭建体育专业、学科建设新平台,建设起点较高、特色明显的体育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探索体育专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机制,形成体育学科发展的优势。

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适应体育发展对高级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办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体育学硕士、博士,形成了以“体育学”为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培养出大批体育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各种专门人才。纵观世界各国,凡属一流大学,必定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规模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因此,“申硕”对于学校、二级学院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取得硕士学位授权事关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是学校被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到一定层次和水平的必然要求。“申硕”是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提高学校综合能力的重要表现,“申硕”必将带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申硕”能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申硕”对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效益及实现学校既定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院重点学科。该学科点师资力量强,学术梯队的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稳定;研究方法新、内容起点高有创新,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显著。近5年来在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及运动人体基础学科三个研究方向发表了重要学术论文300余篇;完成和在研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该学科点科研经费充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图书资料丰富,具备较好的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条件。目前,我院体育教育训练学整体水平同省内同类院校相比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我省布点不多,量少,高等教育又遇到了大发展,随着我省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将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级体育人才。我院更高更远的目标是在812年内,跻身于全国体育专业前30强,成为服务地方、服务广东,辐射全国的重要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体育与健康学院

                                                 2013年1月13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地址:肇庆学院主校区体育学院办公楼
电话:0758-2716005  邮编:526061